本文转自:中国文化报
贡 燕
儿童文学阅读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促进儿童语言发展、审美能力培养和文化认同建构等方面,都发挥着“寓教于乐”的普惠价值。地方公共图书馆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阵地,在助力培养儿童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,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。
近年来,浙江省积极响应“全民阅读”号召,以《“书香浙江”建设实施方案(2021—2025)》为指导,建立起分级实施路径,全民阅读专项财政投入持续增长,公共图书馆逐步实现全域覆盖。
2023年起,金华市图书馆通过“本土儿童文学作家作品进校园”工程,构建阅读推广中“图书馆—学校—家庭”的三方合力,将扎根于金华文化土壤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入校本课程体系、课堂教学实践和家庭共读场景,系统地完善了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的全场域、全龄段、全覆盖。通过金华市图书馆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,家乡的故事正从书中走到身边,成为孩子们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精神滋养。
儿童文学在基础教育中具有美学等多重价值,而立足本土文化的儿童文学作品带给儿童一种特别的感染力。本土故事发生在儿童熟悉的场景,所融入的本地习俗和民间传说,不仅能迅速拉近读者与故事的距离,亦能引导他们了解和认同家乡的文化。金华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个重镇,其创作生态与学术积淀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时代活力。金华孕育了鲁兵、圣野、洪汛涛、蒋风、汤汤等儿童文学作家,其中,鲁兵主编的《365夜故事》《小蝌蚪找妈妈》影响了数代读者;洪汛涛的《神笔马良》融入浦江山水元素;汤汤的童话以武义温泉为灵感,塑造“遇水化舟”的精灵意象,其创办的公益童话书屋成为全国儿童文学交流基地。同时,金华通过发布《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金华宣言》,倡导“根植传统、贴近儿童、强化美育”的创作路径,以地域文化为底色,推动儿童文学走向国际。
在金华市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中,金华籍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汤汤的作品颇受欢迎,她笔下的故事常通过本土意象建构文化记忆的代际传递,例如“奇幻童年故事簿”系列以作者童年生活的南霞村为原型;《美人树》的灵感源于村口古树;《水妖喀喀莎》中蓝婆住的屋子是村里晒谷坪旁的土房;《六十楼的土土土》将“土地公公”融入现代都市隐喻“城市病”……目前,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汤汤工作室累计出版图书40余种,其中26部作品实现了多国多语种版权输出,让金华的故事由江南村落走向世界舞台。为推广汤汤的儿童文学作品,金华市图书馆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,设计了“汤汤故事会”分级阅读课程:帮助2至7岁“前运算阶段”的儿童阅读《鸡同鸭讲》,通过图像叙事培养具象审美;引导7至11岁“具体运算阶段”的儿童阅读《很大很大很大的胡萝卜》,通过故事隐喻拓展逻辑思维;安排11岁以上“形式运算阶段”的青少年阅读《绿珍珠》,养成其批判的独立思考能力,形成“认知世界—想象启蒙—自主思考”的阅读指导体系。调研显示,参与阅读活动的儿童对本土文化的辨识度提升约42%,超九成的家长都认为阅读活动为孩子带来了乡土情感。
在馆内活动的基础上,金华市图书馆着力打造少年儿童的“品质文化生活圈”,在日常生活中构建“图书馆—学校—家庭”的协同场域。在学校层面,与多家小学建立合作,组织开展“每日晨读”“童话剧展演”“少年童话评论家”等活动。联合浙江师范大学课程专家,开发了一套分级课程体系:低年龄段以图画书《太阳和蜉蝣》开展五感分析课、角色扮演课;中年龄段围绕《小野兽学堂》设计童话主题探究课;高年龄段通过《小鱼大河》等项目式学习探讨社会议题,该课程经高校专家与一线教师协同论证,确保学术性与教学适用性的统一。试点学校将汤汤的儿童文学作品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,如东苑小学将《太阳和蜉蝣》融入生命教育课程,浙江师范大学附小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嵌入《到你心里躲一躲》的情感教育模块,形成了“阅读教材+本土文化”的校本课程体系。家庭层面,金华市图书馆在接入“浙江智慧文化云平台”的同时,拟开发“婺文化阅读云平台”,通过共读计划、视频导读等特色功能,打造家庭阅读空间,让文学品读成为亲子活动日常。在社会层面,金华市图书馆联动文艺场馆,创新“五个一”研学课程,以读一本本土童话、访一处创作原型地、绘一幅故事场景、创一个改编片段、演一场互动剧为实践框架,通过在地场景还原与自主创作体验,实现了由文本故事的阅读、乡情民俗的传承,至独立创作的阅读深化。
为检测学生阅读成效,金华市图书馆通过参与度、满意度、持续度的三级评估指标,对阅读推广活动进行量化的统计分析:试点学校的学生参与率达92.3%,家庭参与率达72%,人均学期阅读量达6.8册,体现了“本土儿童文学作家作品进校园”的显著成效。尤为突出的是,壶山小学在金华市图书馆的指导下,通过“本土童话阅读地图”项目,引导学生从汤汤作品中挖掘具有乡情的地域元素,有70%的学生在作文中主动运用传统意象,作文均分提高32%。
图书馆作为文化供给与阅读指导的核心,与实施课程的学校、亲子共读的家庭一道,打破了传统教育场域的壁垒,初步实现馆藏资源课程化、课堂教学在地化、家庭共读系统化的场景重构。尽管这一实践仍存在课程内容分配矛盾、学校支持力度呈梯度差异、跨学科潜能尚未充分挖掘等不足,但已然为地区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提供了参考。
(作者系浙江省金华市图书馆专职副书记、副研究馆员)
翔云优配-可靠配资平台-安全杠杆炒股-证券配资风险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